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716596591/2023-04290

关于《景德镇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来源:景德镇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3-01-18 11:09 访问量:

20226月,景德镇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了本周期景德镇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关键时期,是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实现动能转换升级和绿色发展崛起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落实“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景德镇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和挑战,实施“五新”战略行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瓷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根据《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实际,编制本规划。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江西建设战略部署,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和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建设为着力点,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推进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文化、军民科技融合,扎实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优化,科技为实施“五新”战略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支撑作用更加强大。

2、基本原则。创新引领,人才驱动,重点突破,开放合作。

3、主要目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强大创新力、显著辐射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框架,构建支撑“五新”战略行动的自主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陶瓷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三、主要任务

1、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抓手,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2、提升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全面开展协同创新,培育科技创新战略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创造动力。

3、构建瓷都特色创新人才高地。有效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资源激活其他要素,以创新动能激活发展动能。

4、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瞄准景德镇现代产业发展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效益优先、创新驱动、融合带动、集群集约,把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5、提升民生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密切跟踪社会发展领域新方向,培育社会可持续发展新亮点,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强化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6、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把研发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带动企业和社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

7、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制度供给,营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创新生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主体责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年度科技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以及市级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规划确定的科技创新目标要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园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

2、落实考核评价。创新规划实施过程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和环境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强化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把创新业绩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定期督促检查。

3、做好衔接配套。加强规划内容与江西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密切衔接,保证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制度创新、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

4、加强科普宣传。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服务能力,发展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充分依靠和发挥社会创新体系各利益相关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开展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技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和科普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运用新媒体技术,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相关附件: